崆峒“笑谈”又称笑摊、笑坛,俗称“谝干传”或“丢丑”,是一种以逗乐见长,以说白和表演为主的民间小戏。大约形成于宋元年间,成熟于明、清两代,盛行于清末和民国初年。明赵南星《笑史》中有:“世所传笑谈,乃其影子也”的记载。
崆峒笑谈主要流传于平凉市崆峒区及周边的市县村镇等地,剧目内容丰富多彩,短小精悍,多为民间日常生活的纠葛、琐事,包含笑料,也有青年男女爱情小故事。表演形式灵活多样,说唱并举,语言风趣诙谐,乐曲情调幽默滑稽,喜剧色彩鲜明,乡土气息浓郁。经社火传承人世代相传,具有鲜活的地域特征和强烈的口传意识。代表性剧目有《两亲家打架》、《二瓜子赶车》、《闹老爷》、《背板凳》、《拉熊》等。
千百年来,每逢佳节喜庆之际,平凉城乡都要举办笑谈演唱活动,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追求的一种自我锤炼与展示,寓教于乐,表达人们喜悦心情。2011年,崆峒笑谈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。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